此經歷史背景:憍薩羅國(Kosala)的國王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去世後,他的兒子毗琉璃(Vidudabha)繼承王位。毗琉璃的母親是一位釋迦族的女傭。當他八歲時去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遊玩,由於他的母親是女傭,釋迦族人看不起他,並為此羞辱他(印度的種族制度)。這在年幼的王子心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所以當他繼位後為了雪恨,他帶領軍隊將釋迦族消滅了。這是佛陀晚年的事情,大概是佛陀涅槃前兩年。儘管佛陀曾嘗試阻止,毗琉璃國王數次撤兵,但最終還是滅了整個釋迦族。
在這樣情況下,佛陀講了這部經。
《轉化暴力和恐懼經》
- 請細聽並且觀察,藉以理解人是如何把社會從一個安寧的狀態變成現在充滿恐懼和暴力的狀態?過去世代的人做了什麼令世界變成這樣?我願與諸位談談種種痛苦,並告訴大家我是如何出離恐懼。
- 世人持續歷經痛苦,就像生活在日漸乾枯池塘裡的魚。在痛苦的情況下,容易生起暴力的想法。出於無明,人們通過恐怖活動或懲罰他人以釋放自己的痛苦。
- 整個世界正被暴力之火燃燒著,十方處於動亂,沒有一個真正和平安穩的地方。人們總是覺得自己優越於他人,很少人懂得如何放下自己的執著。因看不清這事實,人依舊愚癡地執著自己的錯誤認知。
- 人們自我束縛於許多的錯誤認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黑暗和痛苦。深觀不快樂的人的心理,我看到在他們的痛苦之下深藏著一把鋒利的刀。因為看不到心中這把鋒利的刀,他們難以忍受痛苦。
- 深藏的鋒利的刀所帶來的痛苦持續不變。因為他們一直握著這把鋒利的刀,他們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擴散到整個世界。只有當他們有機會意識到並且從內心拔出這把鋒利的刀,他們的痛苦才會止息,他們才會有機會停下來。
- 人生中有種種牽累,我們不應被任何牽累所繫縛。要知道如何切斷錯誤認知和混亂的根源,要放下它們並且停止依循它們。如果放得下不當的欲望,所有的苦難都可能克服。修行者必須出離苦難的循環,才能成就解脫的大業。
- 真正的修行者要有至誠之心,不做任何基於錯誤認知的事情。在修行之道上徑直前行,不兩舌。懂得如何熄滅憤怒之火,懂得如何打破自己貪欲之網。如果懂得捨離煩惱的繫縛,此人將看到解脫之彼岸。
- 放下傲慢,不貪睡,不沉溺於昏沉的狀態。知道在生活和工作有節制。不在大眾群體的情緒中迷失自己。不被任何耀眼的表相困住,懂得拒絕它們。應常常觀照萬法本性是空,以達到涅槃寂靜。
- 不要辱罵任何人,也不要沉湎或執著於虛妄的表相。不要貪圖玩樂而忘記作為修行者,修行的目的是幫助自己和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 已經過去的不要再想著它;還未發生的不要胡思亂想。周遭正在發生的一切應被覺知,這樣我們就不會被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所困。若如此,悠然自在一人獨步五湖四海而無人妒忌。
- 我說貪欲是一種猛力,所引致的損害最大,是淹沒整個世界的洪水。看到如此,才能克服所有疑惑。須常觀照萬物緣起之理。要看到若無法從貪欲的染垢中解脫出來,人很難停止受苦。
- 稠人廣眾中,少有人能放下貪欲,任何時代都如此。然而一旦能捨棄貪欲,修行者將沒有任何丟失,也不需要遷移到其他任何地方——貪欲的洪水將自退去,再無任何東西可以繫縛修行者。
- 乘著智慧的力量航行,牟尼到達彼岸。藉由此大智慧,牟尼再無憂慮且感到受保護。生死、災難和妒忌再不能影響牟尼。藉由精進力,牟尼得到真正平安。
- 捨離貪欲痛苦自消散。修行者觀照萬法自性空,不再被任何現象所干擾。直接看到了通向平安的大道,修行者不再被任何世間觀點所繫縛。
- 當修行者不再執著 「這個身體是我」的觀念 ,理解「 我」是無法執取也不真正存在,如此,修行者再無任何憂慮。
- 當無明被連根拔起,無明的新芽也被拔除,就再無任何機會生長。在此環境中修行者再無任何執取,也無敵友之分。
- 當不再被心與物(視兩者獨立存在於彼此之外)的概念或其他概念所繫縛,看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執取,看到空間和物體皆空,那麼世間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修行者抱怨或悲憤。
- 完全超越一切概念,包括對物質的概念,那麼在所有修行方法中,沒有一種善法是修行者無法成就的。已學習、修持並能透徹地講解「無欲」的教理,即使有人來詰問,修行者也會不感到膽怯去應對。
- 已獲得智慧,修行者不再依附任何人。不再渴望也不再憎惡任何東西,修行者因而獲得內在的平安,實現涅槃寂靜。
- 對下不感到自傲,對上不感到畏懼,牟尼安住於自性平等,不再被困於任何見執。這時所有爭執止息,仇恨和嫉妒消失殆盡,修行者住於智慧中而絲毫不感到自傲。
原經:大正新脩大藏經T198《佛說義足經》第十六《惟樓勒王經》
(相當於《經集》第四品 八頌經 第十五章 《執杖經》Attadaṇḍa Sutta)
一行禪師將《惟樓勒王經》翻譯為現代越南文,再由其弟子翻譯成不同語言,包括以上的中文版。
Join the conversation